展期:2017年07月08日至2017年08月06日
開幕茶會:2017年07月08日.pm3:00
地點:博藝畫廊(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42-1號)
為鼓勵後起之秀,提供國內外優秀青年藝術家一個展露的機會,博藝畫廊願擔任藝術家與社會公眾的展示平台與溝通橋樑,於今年年初策劃了「第一屆青年潛力藝術家徵件展」。將這些藝術作品背後的哲思精華推向大眾的生活之中,也讓公眾一睹台灣藝術年輕學子的堅持與成果。
由此,今年七月依然從眾多徵件者中挑選出若干位具備高度創意、獨特語彙的的青年藝術家: 張慧芳、鄭農軒、顏寧志、李毓琪、吳瓊薇、李承哲,接續舉辦第二屆青年潛力藝術家徵件展。
就讀於國立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的吳瓊薇,參展閱歷豐富。她以清幽淡雅的水墨基調,表現現代人在群體或社會中的疏離感。由群體回到自身,人與人之間彷若隔了一層薄透的膜,靈魂依舊碰觸不到靈魂,人人都被放逐在自己的花園裡,孤單而獨立。
顏寧志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,透過濃郁飽和的色彩與點線面交錯的構圖,解放出作品的自主性,並從中衍生類有機物的動態與型態,讓組織/器官自行蔓延在畫面之中,隨其自然擴張至其他作品,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型態。
李毓琪畢業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,她藉由攝影創作梳理其思想的脈絡,作品中的物件,取自於家中的仙人掌盆栽、容易忽略的老舊書本或隨處可見的錢幣,透過鏡頭的凝視,重新認識生活周遭日常的物件與事情,回歸到純粹的形式,表現出本質的力量。
鄭農軒的系列創作飄逸出寧靜詭譎的氛圍,自然的景物、揉皺的白紙、蜷曲站立的紙條,靜謐的畫面中存在著些微的動感,又彷若生活的片刻被凍結住了,外在客觀的景物,在某個時間點上其色彩、造型、質地與藝術家產生了聯結,使其繪畫導向某種精神性的統一與唯美的型態。
張慧芳「模糊的信仰」系列作品中大量運用 “挪用” (Appropriation) 創作手法,針對現代人們的內心信念系統進行反思。創作中運用遇水流動性高的碳粉,重疊不同深淺色塊和炭筆描繪組成天上的活物,借用古典圖像重新加添背後蘊含的概念,觀看時只能由觀者去定義畫面中模糊的神像,就如同人們內心定義自己的信仰一般。
李承哲的創作為當代的警世預言,在制度與體制的規範下社會,人必須去遵從規則,而規則是有意識的行動,它會形成無形的力量壓抑著內心的思緒,無法直接的表達,因此累積許多負面情緒,我們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,生活在這緊張的社會氛圍中,內心必定有所感觸,如同雲霧與火焰般毀滅躁動,難以捉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