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ists
張大千
 
張大千(美華人,1899年5月10日-1983年4月2日),最早本名張正權,後改名張爰、號季爰,別署大千居士、下里巴人,齋名大風堂,中國著名畫家,祖籍廣東省番禺縣。因其詩、書、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,故又並稱為“南張北齊”和「南張北溥」。父張懷忠,母曾友貞,當時知名的女畫家。兄弟十人,張大千排名第八。

1925年,與其兄張澤居於上海, 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張大風的《諸葛武侯像》,兩人以「大風堂」為畫室之名。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,其創作達“包眾體之長,兼南北二宗之富麗”,集文人畫、作家畫、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。張大千的畫風,先後曾經數度改變,晚年時歷經探索,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,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,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係,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。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,經歷“師古”、“師自然”、“師心”的三階段:40歲前"以古人為師",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,60歲後以心為師。
在他的一生中,張大千周遊世界,寬闊了他的視野和不斷變化的風格。1940年,赴敦煌臨摹歷代壁畫(2年7個月),共摹276幅,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。1951年,赴香港。翌年遷居南美洲阿根廷1953年,再移居巴西,在聖保羅購地150,建中國式莊園「八德園」。1956年,赴法國西班牙抽象派大師畢加索會見。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,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。1969年,移居美國舊金山環篳庵」。居美期間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並做石版畫。1977年,回到台灣定居在臺北市外雙溪摩耶精舍」。1983年,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畫作《廬山圖》。4月2日,因心臟病復發去世於臺北,骨灰安葬於摩耶精舍後院梅丘立石下。同年10月,家屬將其臺北故居,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「張大千先生紀念館」。在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,張大千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,其畫意境清麗雅逸。徐悲鴻說過: "張大千,五百年來第一人。"

遲歸(NO.P-017-001)
遲歸(NO.P-017-001)
張大千 72x61cm
秋川黑猿(NO.P-017-002)
秋川黑猿(NO.P-017-002)
張大千 70x43cm 私人收藏
返回列表
Preview